河北省開展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 到2021年底社區智慧安防設施及系統建設完成率達100% 日前,省住建廳、省發改委、省教育廳和省公安廳等13個部門聯合印發《關于開展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的實施意見》提出,河北省將大力開展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,到2021年底,社區智慧安防設施及系統建設完成率達到100%;到2023年,60%的既有居住社區基本補齊設施短板;到2025年,既有居住社區基本補齊設施短板,新建居住社區同步配建各類設施,城市居住社區環境明顯改善,地級及以上城市完整居住社區覆蓋率顯著提升。 意見提出,各地要合理確定居住社區規模。以居民步行5至10分鐘到達幼兒園、老年服務站等社區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為原則,以城市道路網、自然地形地貌和現狀居住小區等為基礎,與社區居民委員會管理和服務范圍相對接,因地制宜合理確定居住社區規模,原則上單個居住社區以0.5萬至1.2萬人口規模為宜。要結合實際統籌劃定和調整居住社區范圍,明確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的實施單元。 各地要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城市更新改造工作,通過補建、購置、置換、租賃、改造等方式,因地制宜補齊既有居住社區建設短板。優先實施排水防澇設施建設、雨污水管網混錯接改造。充分利用居住社區內空地、荒地及拆除違法建設騰空土地等配建設施,增加公共活動空間。統籌利用公有住房、社區居民委員會辦公用房和社區綜合服務設施、閑置鍋爐房等存量房屋資源,增設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和便民商業服務設施。推進相鄰居住社區及周邊地區統籌建設、聯動改造,加強各類配套設施和公共活動空間共建共享。加強居住社區無障礙環境建設和改造,為居民出行、生活提供便利。 新建住宅項目要按照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標準,將基本公共服務、便民商業服務等設施和公共活動空間建設作為開發建設配套要求,明確規模、產權和移交等規定,確保與住宅同步規劃、同步建設、同步驗收和同步交付,并按照有關規定和合同約定做好產權移交。 各地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機制,推動城市管理進社區,將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與物業管理服務平臺相銜接,提高城市管理覆蓋面,依法依規查處私搭亂建等違法違規行為,協助開展社區環境整治活動。 為推動行動開展,各地相關部門要根據年度建設計劃,統籌養老、托育、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相關部門專項資金,優先用于居住社區補短板建設。將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計劃與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計劃緊密對接,積極申報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資金、中央財政專項資金、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。通過政府采購、新增設施有償使用、落實資產權益等方式,吸引各類專業機構等社會力量參與居住社區配套設施建設和運營。河北智慧健康 河北智慧社區 河北智能家居
隨著信息技術高速發展,云計算、物聯網、大數據、區塊鏈等新技術層出不窮,廣泛運用于各行各業。智慧城市、智慧交通、智慧醫療等概念方興未艾。同樣地,“智慧養老”也火了,并成為各地促進養老服務業升級的戰略舉措,以及給老年人提供優質養老服務的重要手段。那么,“智慧養老”究竟是什么?打上物聯網、AR、可穿戴等標簽的養老產品就是智慧養老嗎?高科技就能讓養老生活無憂嗎?在推進智慧養老的過程中,除了技術路線,我們還應關注些什么? 智慧養老不是高科技的疊加能夠解決中國養老困境的,用智能技術是一個切入點。但如今,智能技術在解決養老問題中存在一些誤區。第一個誤區,為了智能而智能,為了高科技而高科技。有公司設計了一款智能手表,給老人戴上,測血壓、血糖、睡眠質量等,居委會給幾百個老人試試、戴戴,可許多老人戴了一兩星期就不戴了。為了鼓勵老人繼續戴,公司、居委會還要想方設法,用積分等方式激勵老人。所以說,智能產品要圍繞老年人需求解決問題。離開了老人真正的需求,任何場景設計都是失敗的。做產品時,經常有這種困惑:調研時大家都要的,可要掏錢了都不會買。這里的“需求”,是真正的消費需求,是我愿意掏錢買,這樣的高科技才能落地。第二個誤區,技術發展,越新越好,越領先越好。技術的發展放在養老服務中,應該“零差錯”。“新”就意味著不穩定、不可靠,會出現問題。養老事關社會責任、公益等問題,不容出錯,所以要掌握好技術的“度”,追求穩定和可靠。第三個誤區,只要技術創新了,合不合規不是問題。我們在做智能養老產品時,對于可穿戴設備等我不敢輕易接,要是數據不準怎么辦?風險管控也是個問題。做養老服務,創新還是需要合規,因為養老服務有特有屬性,做事要靠譜。 智慧養老,“社區規劃”少不了街道所進行的智慧養老,更多地是運用信息、技術、產品為老年人提供服務,以及和社區、家庭等進行資源對接、配置,為老人服務。我們運用信息化技術,對社區和養老服務作了一些小探索。比如數據平臺“民情日志”,為養老服務決策做參考;再比如,創建了“社區大腦”監測平臺。街道區域有2.12平方公里,我們安裝了上萬個感知部件,設置了21個應用場景,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安全監測服務。在一些自愿安裝的家庭安裝了門磁、煤氣感應器、紅外感應器,煙霧感應等“五件套”。監測系統會自動報警,通知居委會入戶上門等,目前這項服務免費提供給獨居的80歲以上高齡老人。 還有個小探索,是運用智慧服務平臺提升居家養老服務質量。街道和護理站合作提供家政服務等居家養老服務。以前都是手工派單,無法及時監管助老員的服務質量。有了信息化平臺,現在都是電子派單,助老員到老人家里要簽到,結束時也要簽到。我們統一給老人發了一張智能卡,可以評價助老員的服務質量。這樣,有了過程的監管,可以促進為老服務的質量。從政府角度來說,我們在養老領域上的認知應該更寬廣、更有系統性。除了和高科技“掛鉤”,我們也應該考慮,社區的人文環境、空間打造等,是否適合老年人生活,是否能實現處處養老。政府在這些方面可以立足社區,加強養老服務的整體規劃。 另外,政府要加強養老服務信息系統的整合。現在,每個老人都有很多張卡,助餐點提供一張卡,居家養老服務又是一張卡。街道的多個養老中心,如果運營方不同,卡也不能通用。老人去黨建服務中心參加活動,又有一張卡。能否讓一張卡走遍社區?打通所有的服務資源,這樣,我們統計服務時,不僅僅掌握的是人次,而是絕對人數。智慧養老實現養老終極目標“無老可養”養老,“養”是動詞,缺少主語,即誰來養,是老人自己“養”,子女“養”,政府“養”還是社區“養”?根據不同的供應主體,所需要考慮的技術層面的問題也有所區別。“老”,需要考慮老人的需求到底是什么?老人是愿意被服務,還是認為自己是一個“正常人”而拒絕被服務?當然,很少有老人愿意被服務。如何從老人的角度出發,觸摸到老人的真實需求?真正的養老服務需要解決幾個問題。第一、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是否得到改善。而改善的標準應該滿足于老年人對于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的期待。我建議,以后的評估體系可以反過來做,評估老年人的哪些能力還比較好,還可以加緊訓練、彌補和補充。第二、最好的護理員是老人的配偶。如果能有什么技術,可以讓配偶變得更加專業,這樣更有利于居家養老。對此,職能部門可以進行一定的政策導向。第三、就是養老護理員的收入問題。護理員的收入普遍較低,但是老人又有收費不能太高的需求,如何解決這一矛盾,解決的方法也只有提高效率。傳統的薪酬結算模式,往往是“按時計薪”。但“按時計薪”并不利于提升效率,混時間的情況常常發生。而“按件計薪”的方式依托智能物聯網技術,每日的照護計劃基于評估參數由系統自動生成,隨后推送電子工單,由護理員手機“搶單”,合理安排空余時間提供更多服務,薪酬計件支付。如此一來,照護人員可以在老人睡覺的時候洗衣服,有余力的人員還可以多進行一次居家上門服務。總之,只要充分利用邊角時間,就能為自己多賺一份收益。養老或者智慧養老的終極目標應該是“無老可養”,老人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,或者給外界感覺像一個正常人。畢竟,如果人都不是“人”了,談技術還有什么意義?總而言之,在智慧養老體系構建中,如何既能讓老人更像正常人一樣生活,又能提高效率,讓護理員比較輕松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且收入有所增加,這是智慧養老的應有之義。 以需求為導向,進行服務流程再造智慧養老的概念是指讓優質的養老服務觸手可得。所謂優質的養老服務需要符合幾個特征,如個性化、貼心如子女一樣、可靠,解決老年人的核心需求,且低價、容易獲得等。當前,養老問題確實存在不少痛點和難點,而智能化、大數據等科技手段是解決養老問題的重要手段。目前來看,智慧養老仍處于剛剛萌芽階段,下一步還是應該堅持以老年人的需求為導向。而職能部門也應該通過以老年人的需求為導向,來重設為老服務的流程。在流程的再造過程中,相關職能部門還需進一步完善各項管理制度,最終使整個服務體系、管理體系以老年人的需求為中心,提供優質的養老服務。比如,針對養老,職能部門制定了一系列補助計劃,如養老補貼以及長護險。不過,我們通過調研發現,一些補助性資金的下達依然存在一定障礙,包括申報的程序和流程都比較復雜。而如何通過技術等手段再造職能部門為老服務的管理流程,這也是養老服務的智慧與價值所在。 養老信息科普很重要智慧養老的范疇可以延伸,朝著養老、護理、健康等信息科普的方向延伸,并推廣普及。我曾經看到一系列養老的科普文章,其中有個“喵大夫講養老”,全是漫畫。一上來不是講醫學知識,而是以故事的問題的形式展開。比如談到老人的面癱問題,漫畫中以小羊為例,以它的故事展示,用漫畫的形式普及養老知識,非常可讀。因為,我們談養老,不僅是面對知識分子,還有菜市場買菜的老媽媽等,要讓老百姓了解這些明朗的確定的養老知識。另外,我們現在所有的大數據、云計算等技術,應結合網絡、腦科學神經知識等,助力養老服務。舉個通俗的例子,比如年紀大的老年人摔跤后,生命質量大大下降。怎么讓老百姓防止那一跤,這時候,智慧養老、大數據、云計算等管用了,結合醫療數據等進行分析統計,讓老年人的摔跤不再悄悄、無跡象地來到他身邊。
2021年“兩會”上,政府工作報告在關于2021年中國主要發展目標中提出: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.3萬個,由此,智慧社區的話題再次被熱議。隨著社會與經濟的進步,人們對提高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迫切,技術的不斷進步也促進了智慧社區的建設逐步成熟。隨著城鎮化進程發展和智慧城市的普及,在互聯網經濟的浪潮下,智慧社區建設逐漸成為主旋律。如今,智慧社區作為智慧城市的核心單元,呈現出如火如荼的發展局面。各大運營商紛紛著手布局智慧社區,以便民、惠民、利民、以人為本的服務模式,“跨界合作,多方共贏”的產業鏈形態,為智慧社區的健康發展描繪了一個值得憧憬的未來。智慧社區是新形勢下社會管理創新的一種新模式,利用云計算、物聯網、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為社區居民提供一個安全、舒適、便利的智慧化、智能化生活環境。可以預估,將從家居、物業管理到商業服務、生活配套等方面的全面升級,為居民提供高品質、高質量的服務。當前雖然各大運營商已紛紛布局智慧社區的建設,但仍然存在不少痛點。如何讓智慧社區鏈條上各個環節有效合作、各個不同服務版塊之間銜接和有效運營尚待提高。其中社區物業管理的痛點最為顯著。這些痛點主要表現在:部分智慧社區項目高開低走,沒有考慮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和后期運營維護問題,以致于人力投入過高,資源利用率低、造成資源浪費、治安聯防不足以及業主滿意度不高等方面。可見,社區范疇雖小,但要真正實現理論意義上的智慧程度,單純依靠硬件設備還不足以支撐,一定要搭配管理平臺上實現全方位的智慧運轉。那么智慧社區如何圍繞多方需求進行有效的服務整合,打造智慧社區解決方案,啟動智慧社區建設發展新征程?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和場景業務需求,基于物聯網、云計算、大數據等核心技術,助力打造社區服務線上化和自動化,提升業主需求響應效率和滿意度;同時,推出社區綜合管理平臺,實現所有項目智能設備的互聯互通,業務流的上傳和下達,打通“數據流、業務流和資金流”構建數字化場景的智慧社區新生態。加速推進社區舊改以及智慧社區建設,不僅能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,同時助力社會治理現代化升級。但智慧社區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,需要持續探索實踐。
酒店對于經常出差的人來講相當于第二個家,住客對酒店的要求舒適、安全、便捷。若是達不到要求,那么結果是必然淘汰的,所以傳統酒店升級是必然的趨勢,智慧酒店因此而生。智慧酒店顧名思義我們可以理解為聰明的酒店,那么它是如何做到的呢?智慧酒店是由一系列智能場景組成。如智能入住、智能門禁、智能音樂、酒店房間內所有設備智能控制,一站式滿足客需客控,而且在運營管理上能夠增加酒店工作效率,減少酒店能源消耗,為酒店節省成本,帶來人流量。應運市場需求,傳統酒店轉型向智慧酒店升級進階也只是經濟和時代的大趨勢所選。互聯網5G加持下萬物互聯,酒店更新換代只是時間問題。總之信息時代互聯網成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 對于酒店行業, 尤其是高級的星級酒店, 是否能夠為酒店客戶提供高速安全的服務,已經成為評價酒店服務水平的重要標志, 同時也是用戶選擇酒店入住的一個重要依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