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-04-10 作者:嘉朗科技
隨著信息技術高速發展,云計算、物聯網、大數據、區塊鏈等新技術層出不窮,廣泛運用于各行各業。智慧城市、智慧交通、智慧醫療等概念方興未艾。同樣地,“智慧養老”也火了,并成為各地促進養老服務業升級的戰略舉措,以及給老年人提供優質養老服務的重要手段。
那么,“智慧養老”究竟是什么?
打上物聯網、AR、可穿戴等標簽的養老產品就是智慧養老嗎?
高科技就能讓養老生活無憂嗎?
在推進智慧養老的過程中,除了技術路線,我們還應關注些什么?
智慧養老不是高科技的疊加
能夠解決中國養老困境的,用智能技術是一個切入點。但如今,智能技術在解決養老問題中存在一些誤區。
第一個誤區,為了智能而智能,為了高科技而高科技。
有公司設計了一款智能手表,給老人戴上,測血壓、血糖、睡眠質量等,居委會給幾百個老人試試、戴戴,可許多老人戴了一兩星期就不戴了。為了鼓勵老人繼續戴,公司、居委會還要想方設法,用積分等方式激勵老人。
所以說,智能產品要圍繞老年人需求解決問題。離開了老人真正的需求,任何場景設計都是失敗的。做產品時,經常有這種困惑:調研時大家都要的,可要掏錢了都不會買。這里的“需求”,是真正的消費需求,是我愿意掏錢買,這樣的高科技才能落地。
第二個誤區,技術發展,越新越好,越領先越好。
技術的發展放在養老服務中,應該“零差錯”。“新”就意味著不穩定、不可靠,會出現問題。養老事關社會責任、公益等問題,不容出錯,所以要掌握好技術的“度”,追求穩定和可靠。
第三個誤區,只要技術創新了,合不合規不是問題。
我們在做智能養老產品時,對于可穿戴設備等我不敢輕易接,要是數據不準怎么辦?風險管控也是個問題。做養老服務,創新還是需要合規,因為養老服務有特有屬性,做事要靠譜。
智慧養老,“社區規劃”少不了
街道所進行的智慧養老,更多地是運用信息、技術、產品為老年人提供服務,以及和社區、家庭等進行資源對接、配置,為老人服務。
我們運用信息化技術,對社區和養老服務作了一些小探索。比如數據平臺“民情日志”,為養老服務決策做參考;再比如,創建了“社區大腦”監測平臺。
街道區域有2.12平方公里,我們安裝了上萬個感知部件,設置了21個應用場景,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安全監測服務。在一些自愿安裝的家庭安裝了門磁、煤氣感應器、紅外感應器,煙霧感應等“五件套”。監測系統會自動報警,通知居委會入戶上門等,目前這項服務免費提供給獨居的80歲以上高齡老人。
還有個小探索,是運用智慧服務平臺提升居家養老服務質量。
街道和護理站合作提供家政服務等居家養老服務。以前都是手工派單,無法及時監管助老員的服務質量。有了信息化平臺,現在都是電子派單,助老員到老人家里要簽到,結束時也要簽到。我們統一給老人發了一張智能卡,可以評價助老員的服務質量。這樣,有了過程的監管,可以促進為老服務的質量。
從政府角度來說,我們在養老領域上的認知應該更寬廣、更有系統性。除了和高科技“掛鉤”,我們也應該考慮,社區的人文環境、空間打造等,是否適合老年人生活,是否能實現處處養老。政府在這些方面可以立足社區,加強養老服務的整體規劃。
另外,政府要加強養老服務信息系統的整合。現在,每個老人都有很多張卡,助餐點提供一張卡,居家養老服務又是一張卡。街道的多個養老中心,如果運營方不同,卡也不能通用。老人去黨建服務中心參加活動,又有一張卡。能否讓一張卡走遍社區?打通所有的服務資源,這樣,我們統計服務時,不僅僅掌握的是人次,而是絕對人數。
智慧養老實現養老終極目標“無老可養”
養老,“養”是動詞,缺少主語,即誰來養,是老人自己“養”,子女“養”,政府“養”還是社區“養”?
根據不同的供應主體,所需要考慮的技術層面的問題也有所區別。“
老”,需要考慮老人的需求到底是什么?老人是愿意被服務,還是認為自己是一個“正常人”而拒絕被服務?當然,很少有老人愿意被服務。如何從老人的角度出發,觸摸到老人的真實需求?
真正的養老服務需要解決幾個問題。
第一、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是否得到改善。而改善的標準應該滿足于老年人對于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的期待。我建議,以后的評估體系可以反過來做,評估老年人的哪些能力還比較好,還可以加緊訓練、彌補和補充。
第二、最好的護理員是老人的配偶。如果能有什么技術,可以讓配偶變得更加專業,這樣更有利于居家養老。對此,職能部門可以進行一定的政策導向。
第三、就是養老護理員的收入問題。護理員的收入普遍較低,但是老人又有收費不能太高的需求,如何解決這一矛盾,解決的方法也只有提高效率。傳統的薪酬結算模式,往往是“按時計薪”。但“按時計薪”并不利于提升效率,混時間的情況常常發生。而“按件計薪”的方式依托智能物聯網技術,每日的照護計劃基于評估參數由系統自動生成,隨后推送電子工單,由護理員手機“搶單”,合理安排空余時間提供更多服務,薪酬計件支付。如此一來,照護人員可以在老人睡覺的時候洗衣服,有余力的人員還可以多進行一次居家上門服務。總之,只要充分利用邊角時間,就能為自己多賺一份收益。
養老或者智慧養老的終極目標應該是“無老可養”,老人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,或者給外界感覺像一個正常人。畢竟,如果人都不是“人”了,談技術還有什么意義?
總而言之,在智慧養老體系構建中,如何既能讓老人更像正常人一樣生活,又能提高效率,讓護理員比較輕松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且收入有所增加,這是智慧養老的應有之義。
以需求為導向,進行服務流程再造
智慧養老的概念是指讓優質的養老服務觸手可得。
所謂優質的養老服務需要符合幾個特征,如個性化、貼心如子女一樣、可靠,解決老年人的核心需求,且低價、容易獲得等。
當前,養老問題確實存在不少痛點和難點,而智能化、大數據等科技手段是解決養老問題的重要手段。目前來看,智慧養老仍處于剛剛萌芽階段,下一步還是應該堅持以老年人的需求為導向。
而職能部門也應該通過以老年人的需求為導向,來重設為老服務的流程。在流程的再造過程中,相關職能部門還需進一步完善各項管理制度,最終使整個服務體系、管理體系以老年人的需求為中心,提供優質的養老服務。
比如,針對養老,職能部門制定了一系列補助計劃,如養老補貼以及長護險。不過,我們通過調研發現,一些補助性資金的下達依然存在一定障礙,包括申報的程序和流程都比較復雜。而如何通過技術等手段再造職能部門為老服務的管理流程,這也是養老服務的智慧與價值所在。
養老信息科普很重要
智慧養老的范疇可以延伸,朝著養老、護理、健康等信息科普的方向延伸,并推廣普及。
我曾經看到一系列養老的科普文章,其中有個“喵大夫講養老”,全是漫畫。一上來不是講醫學知識,而是以故事的問題的形式展開。比如談到老人的面癱問題,漫畫中以小羊為例,以它的故事展示,用漫畫的形式普及養老知識,非常可讀。
因為,我們談養老,不僅是面對知識分子,還有菜市場買菜的老媽媽等,要讓老百姓了解這些明朗的確定的養老知識。
另外,我們現在所有的大數據、云計算等技術,應結合網絡、腦科學神經知識等,助力養老服務。舉個通俗的例子,比如年紀大的老年人摔跤后,生命質量大大下降。怎么讓老百姓防止那一跤,這時候,智慧養老、大數據、云計算等管用了,結合醫療數據等進行分析統計,讓老年人的摔跤不再悄悄、無跡象地來到他身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