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-06-19 作者:嘉朗科技
本來以為疫情正在離我們遠去
沒想到它又殺了一個回馬槍
讓我們的生活再一次陷入焦慮與煩躁中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覺得
隨著疫情的發生
我們每天都會花費更多的時間用于獲取信息
在獲取信息的同時
我們沒有得到收獲、得到成長
反而更加焦慮、更加迷茫
或許
你可能信息過載了
看的越多, 知道的就越少。 你的手機里裝滿了各種 APP,你訂閱了幾十上百個公眾號。日復一日,它們將洪水般的信息推送到你眼前。你每天都是怎么處理的? 我們再回想一下,疫情期間我們看了多少的疫情防控、居家護理、自我防護……,最終我們都做了什么? 互聯網時代拆散了人們一直以來接受信息的方式,從原來的完整的塊狀方式變為了分散的碎片化形式。信息總量的增加看起來是好的,但是人們接受的量并沒有改變,還是那么多。 也就是說,一個人每天可以吸收的信息并不多,看多的后果可能會對你自身造成更大的心理壓力。 在這個信息爆炸、每天新聞、消息、聲音成指數級增長的時代,人們很難找到正確的信息,尋找信息花費的時間越來越多,過程中也會讓人疲憊不堪。人們的情緒就會被輕易的挑動,變得焦慮與煩躁。 刷手機容易讓人上癮、更容易使人焦慮。 看微博容易讓人興奮,更容易讓人憤怒。 你在刷手機的同時 其實也是在消耗自己 刷手機容易讓人上癮,比如抖音,本想著刷10分鐘放松一下,沒想到一刷就是2個小時。看資訊、朋友圈也是如此,不知不覺就消耗掉了你寶貴的睡眠時間。 人的大腦擁有一套獨特的獎勵系統,通過特定的行為,比如看電視劇、打游戲等等,付出很低的代價來獲得愉悅感。這樣的活動看似代價低,然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,它的潛在代價是降低了其他行為的吸引力。也就是說,既然我可以在游戲中激情澎湃,在手機中找到歸屬感、得到成就感,那為什么還要辛苦地工作來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呢。部分人越陷越深,逐漸會失去辛苦勞務的興趣,沉迷其中。 疫情陰影下的當下同樣如此,我們過多的關心病毒的發展,確診人數的上升,寄希望獲取未來可以掌控的線索,卻反而陷入更深的迷茫。 我們需要的是, 看有價值的文章,不用多,1-2篇就好。 做有意義的工作,不用復雜,得到成長就行。 跟靠譜的人聊天,他在真摯的跟你溝通,而不是隨便地起了吸引人的標題忽悠你。 看有態度的公眾號,沒有華麗的文筆,只有思考過的精華。